▲ 泰姬陵,1631——1648年
第十章 入侵者与发明家
在拜占庭和波斯这般庞大的帝国看来,西部海域内一座阴郁潮湿的小岛也许不会有什么艺术气息。不过,在罗马帝国分崩离析后的数百年间,不列颠的艺术作品却表达出对自然世界的一种新颖理解,令人刮目相看:人们在精美的金属制品、手稿插图与石碑雕刻中运用了各种几何图案、复杂的交错结构,还有丰富的动物形象。
凯尔特人的艺术传统在爱尔兰(这里从未被罗马人征服)得以流传,在修道院作坊里萌生并发展起来,甚至还融入了日耳曼部落的艺术风格——这些盎格鲁人、撒克逊人和朱特人自公元5世纪末就定居在不列颠岛了。新的宗教信仰让这股混搭风的势头更为强劲。公元597年,教皇格列高利(Gregory)派出的基督教传教士从罗马来到不列颠,从此确立了当地的罗马基督教传统,中心位于坎特伯雷。罗马基督教将不列颠与拜占庭世界联系在一起,进而也连接了西亚各地。于是,凯尔特、盎格鲁-撒克逊、罗马和基督教传统交汇融合,创造出一种独具特色的装饰风格,并传遍欧洲大陆。
这种新风格主要运用在那些体量巨大的、在修道院的缮写室内完成的手稿绘画中。绝大部分手稿都是福音书,即分别由马太、马可、路加和约翰撰写的拿撒勒耶稣的四本传记。这些手稿的实际功能是用于教堂举办的宗教仪式,同时也表达了信众对上帝创造世界的崇拜与赞叹。许多装饰考究的福音书都以“开篇”一词开头,标志着整部作品的起点,开场文字常被转化成颂扬上帝的精美图画。英格兰东北海岸有一座名为林迪斯法恩(Lindisfarne)的小岛,这里绘制的一本福音书的“开篇”部分将圣约翰著作的首字母,也就是“IN P”,加以变形,幻化成世界的缩影,又像是自然的涡流,其间布满了交错的藤蔓、动物的形态,还有三枝的旋转轮盘(凯尔特式的三曲枝图案),甚至还有人头,我们仿佛能听到他们的话语声,似乎身旁环绕着优美的旋律,有人在吟诵《圣约翰福音书》开头那句:“太初有道,道与神同在,道就是神。”